
生態茶園建設與管理規程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福建省生態茶園的術語、定義、茶園選擇與規劃、茶園管理和病蟲害綜合防治要求。本標準適用于福建省生態茶園的建設與管理。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文件的應用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NY 5197-2002 有機茶生產技術規程
NY 5244 無公害食品 茶葉
NY/T 5018 無公害食品 茶葉生產技術規程
NY 5196 有機茶
NY/T 5020 無公害食品 茶葉產地環境條件
GB4285 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3.術語和定義
生態茶園(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根據環境經濟協調發展原則,按照生態系統內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建立能夠維持茶園生態平衡,促進茶園物質和能量良性循環,實現茶葉優質、高產、高效、無污染,達到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協同發展目的茶園。
4.生態茶園選址與規劃要求
4.1茶園選址
4.1.1生態環境良好、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土壤未受污染,空氣、水質和土壤的各項污染物質的含量限值均應符合農業部行業標準NY/T 5020的要求。
4.1.2避開都市、工業區和交通要道,與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區應有1km以上隔離帶。在茶園周圍 5km內,不得有排放有害物質(包括有害氣體)的工廠、礦山、作坊、土窯等。
4.1.3園地林木植被保存較好,形成天然的遮陰和防風帶。
4.1.4 四季極端溫差相對較小的山區和半山區,山地坡度要求25度以下。
4.2 茶園規劃
4.2.1 生態茶園林、草的留護與種植
4.2.1.1 生態茶園合理保留原有林木,或根據要求種植林木。在上風口保留或種植防護林帶,在茶園種植地與非茶種植地之間保留或種植隔離林帶,防護林和隔離林每4-6m種植一株林木。
4.2.1.2 生態茶園園內道路、溝渠兩側或一側種植行道樹,種植間隔5-6m。
4.2.1.3 生態茶園園內空地種植遮陰樹,每畝種植5-8株,株距10-12m,控制遮陰率為30%左右。
4.2.1.4 生態茶園園內裸露、荒禿的空地和梯壁等地應保留或種植植被及綠肥,增加茶園綠地覆蓋率;茶行間合理間作綠肥。
4.2.2 生態茶園基礎設施建設
4.2.2.1園地坡度15°以下的緩坡按等高線布置茶行,15~25°的山坡宜開成水平梯級茶園。梯面寬度1.5m~2.0m,梯壁要堅固緊實。茶行長度不超過50m,依地形而定。
4.2.2.2 生態茶園道路所占面積不超過茶園總面積的5%。主干道連接園外公路,路基寬6m左右;支道與主干道相連,路基寬4m左右;在茶行與支道之間,設置步行道,路基寬1.5m;坡度大的茶園道路應按“之”字形或“S”形繞山開筑。
4.2.2.3 生態茶園與周邊荒山、林地及農田交界處開設隔離溝,溝深、溝寬70cm-100cm。
4.2.2.4 生態茶園排水溝要與蓄水溝相連接,并在連接處挖積沙坑。生態茶園園面呈外高內低,內側開設蓄水竹節溝,山頂、山凹及道路兩側修建排水溝。
4.2.2.5 生態茶園每3-5畝建設一個2m3的蓄水池。
4.2.3 生態茶園茶樹良種的搭配種植
4.2.3.1 根據當地主產茶類的要求,選擇適制相應茶類的、抗逆性較強的茶樹良種。
4.2.3.2 根據芽期早、中、晚的不同,搭配種植不同茶樹良種。
4.2.3.3 生態茶園茶樹種植措施
A. 梯面寬1.5 m的梯層茶園單行種植,距梯埂外沿80cm~90cm平行劃種植行;梯面寬2.7m以上的梯層應按行距1.5m雙行規劃種植。
B. 種植密植一般3000株/畝~4500株/畝,具體依據品種樹型、立地條件、肥力水平和海拔高度等情況決定。
C. 宜在秋末冬初10-11月或早春2-3月種植,秋冬季常出現干旱或低溫霜凍茶區,宜早春種植。
D. 種植時帶土移栽,溝狀種植。定植茶苗,須壓實根際土壤,復土達根頸水平。
5.生態茶園栽植管理要求
5.1生態茶園土壤管理
5.1.1 土壤深厚、松軟、肥沃,樹冠覆蓋度大的茶園可實行減耕。一般茶園采取淺耕與鋤草、追肥相結合,深耕與施基肥相結合。
5.1.2 根據劃出的各種植行,挖深50cm、寬50cm的種植溝,每畝用腐熟有機肥3000㎏~5000㎏、磷肥50㎏,與土拌勻,作為基肥施入溝底,再覆土20cm。
5.1.3每年2次~3次中耕除草,以經常保持茶園土壤疏松和無雜草。在各茶季茶芽萌發前于晴天進行,雜草曬干后覆蓋土表或翻埋入土。
5.1.4 淺耕一般深10cm左右,中耕15cm左右,深耕30cm左右,深耕每年或隔年進行1次,淺耕和中耕結合各季的除草與追肥進行,深耕結合清園埋壓雜草和施用有機肥進行。
5.2生態茶園肥培管理
5.2.1 施肥時間:追肥一般在各茶季采摘前一個月施用,全年3次~4次;室话憬Y合秋冬季深耕時施用。
5.2.2 肥料種類:基肥主要為有機肥與磷、鉀肥;追肥可選用復合肥、尿素、鈣鎂磷、過磷酸鈣或生物固氮菌肥、有機復合肥等。畜禽肥等農家肥使用前須經無害化處理。原則上就地生產使用,外來的須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商品有機肥、葉面肥、生物肥等須是全有機或純天然的。
5.2.3 施肥量與配比:幼齡茶園以氮肥為主,磷鉀肥為輔;采摘茶園增加磷鉀肥,適當使用氮肥,推廣使用有機肥。
5.3生態茶園樹冠管理
5.3.1根據茶樹的樹齡、長勢和修剪目的分別采用定型修剪、輕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臺刈等方法,培養優化型樹冠,復壯樹勢。
A.幼齡茶樹定型修剪:定植后1年左右,樹高30 cm,主莖粗0.3 cm以上,即可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一般在春茶芽梢萌動前或春茶采摘后(長勢旺盛的茶樹),定剪次數為3次~4次;剪去主 干枝,然后平剪;每次剪后要加強耕鋤,肥培管理,防治病蟲害。
B.茶樹輕修剪:成齡茶樹每年進行一次輕修剪。采用平剪或略帶弧型剪,剪去樹冠表面雞爪枝、細弱枝、病蟲枝和突出枝;每次修剪深度比上次剪口提高5cm左右。
C.茶樹深修剪:剪去樹冠10cm~15cm,刺激切口下骨干枝潛伏芽萌發新梢,更新樹冠;修剪時間為立春前或春茶采摘后10天內進行。
D.茶樹重修剪:茶樹樹勢趨向衰老或未老先衰,分枝稀疏、枝條細弱、新梢萌發無力,對夾葉增多,產量逐步下降,應在離地面20cm~30cm處進行修剪。
E.臺刈:對茶樹樹勢嚴重衰老,多枯枝、病蟲枝、細弱枝、披生地衣、苔蘚,芽葉稀小細弱,對夾葉多,產量嚴重下降的老茶樹應在離地面5cm~10cm處進行臺刈,若根莖部有更新枝的應留數枝枝梢。
5.3.2 樹冠覆蓋度較大的,每年須修剪茶行邊緣,以保持20cm左右的行間隙,利于田間作業和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發生。
5.3.3 修剪枝葉一般留在園內培肥土壤。病蟲枝條和粗干枝則應清除出園,病蟲枝待寄生蜂等天敵逸出后集中銷毀。
5.3.4 重修剪和臺刈改造的茶園應清理樹冠,應使用波爾多液沖洗樹干,以防治苔蘚和剪口病菌感染等,幼齡茶樹嚴禁以采代剪。
5.3.5 對防護林、行道樹、遮蔭樹進行修剪,分枝高度應控制在1.8米以上,在主桿不同方面的高度上留3-4個側枝,在側枝上留2-4個分枝,在層次上做到錯落有致,稀密適宜,保持適宜的遮蔭面積,為茶樹創造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
6.生態茶園病蟲害綜合防治要求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適量適度化學防治相結合,強化采剪、耕作、施肥等農業技術的綜合運用。
6.1 農業防治
6.1.1 選用抗病蟲性強的茶樹品種種植,并進行不同品種的合理搭配。
6.1.2 合理耕作施肥,培育壯樹,增強茶樹抵御病蟲害能力,耕殺土壤中的害蟲。
6.1.3 及時分批采摘?刂萍傺坌【G葉蟬等趨嫩性強的病蟲為害。
6.1.4 科學修剪。在塑造豐產樹冠的同時可將分布在茶叢中上部的病蟲枝葉帶出茶園,保持茶園通風透光,減少病害發生。
6.1.5 適時鋤草,改變茶園病蟲適生環境條件。
6.1.6 秋冬季封園。疏枝清園,噴施石硫合劑。
6.2 物理防治
6.2.1 人工捕殺。茶毛蟲、茶尺蠖、茶蠶、蓑蛾類、卷葉蛾類、茶麗紋象甲等目標明顯和群集性強的害蟲可直接捕殺。
6.2.2 燈光誘殺。利用黑光燈等誘殺茶尺蠖、油桐尺蠖、茶黑毒蛾、茶毛蟲等趨光性明顯的害蟲。
6.2.3 色板誘殺。應用有色誘蟲板誘殺茶小綠葉蟬、黑剌粉虱等。
6.2.4 食餌誘殺。利用害蟲的趨化性以餌料誘殺害蟲。
6.3 生物防治
6.3.1 保護天敵。保護茶園中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敵,促進天敵繁衍,增強對害蟲的自然控制能力。
6.3.2 生物農藥防治。有條件地使用生物源農藥,如微生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和動物源農藥。
6.4 農藥防治
使用農藥應嚴格遵循GB 4285、GB/T 8321.1、GB/T 8321.2、GB/T 8321.3、GB/T 832l.4、GB/T 8321.5、GB/T 8321.6的規定,不得使用國家明令禁止在茶樹上使用的農藥,應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


- 型號 : TZS-ECW-G
- 型號 : TPY-6A
- 型號 : TZS-2X-G
- 型號 : TZS-1K-G